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人是一個複數的存在__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葛吉夫

節錄自:來自真實世界的聲音,方智出版社

倫敦1922 年

人是個複數的存在。平常當我們談到自己而說“我”時,我們說: “我做了這件事”,“我想了這個”, “我要做這個”——但這是不對的。
根本沒有這樣的一個“我”,而是有好幾百、好幾千的小“我”在每個人裡面。我們裡面是分裂的,除非透過觀察和研究,否則我們無法認出我們的素質是複數。前一刻是一個“我”在活動,下一刻是另一個“我”,那是因為我們裡面的諸我互相矛盾衝突,我們的機能運作不和諧。
平常我們都只活了機能與力量中很小的一部份,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是機器,也不知道這部機器的天性及其工作的方式。真的,我們都是機器。
我們完全受外在環境所支配,我們的一切行動都在外界環境的壓力下,沿著最少抵抗的方向上進行。
你自己試試看:你能控制你的情緒嗎?不能。你或許努力壓抑它們,或以另一種情緒來取代,但是你無法控制它,是它在控制你。或你決定做某件事——你的理智“我”做了這樣的決定。但當你面臨做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正在做相反的事。
如果情況剛好有利於你的決定;你可能會做它,如果不,你就會被迫朝著環境所指使的任何方向去做。你無法控制你的行動,你是一個機器,外在環境控制著你的行動,根本不管你想要的是什麼。
我並不是說沒有人能控制他的行動,我說的是你們不能,因為你們是分裂的。你有兩個部分,一強一弱,如果你的力量增強,你的軟弱也會增強,除非你學會停止它,否則它會變成負面的力量。
如果我們學習去控制我們的行動,事情將會不同:當我們的素質達到某一水平,我們就能真正控制自己裡面的每個部份——但像我們目前這樣,我們甚至連自己決定的事都做不到。
(這裡有位通神論者提出一個問題,認為我們可以改變外在的世界。)
答:外在環境永遠不會改變——它們一直都一樣。沒有改變,只有修正細節。
問:一個人變得好一點,不是一種改變嗎?
答:對整個人類而言一個人根本算不得什麼。一個人變得較好,另一個變得較壞,整體來說沒有兩樣。
問:但是,如果一個騙子變成一個誠實的人,這不是一種進步嗎?
答:不,那是同一件事。首先,他機械自動地說謊是因為他無法說實話;然後他開始機械地說實話,只是因為這時候這樣做對他比較有利。對我們而言,真實與謊言只有在我們能控制時才會有價值,像我們這樣,根本無法道德。道德是相對的——主觀的、矛盾而機械的。
我們也是這樣:有身體人、情感人和理智人——每種人都順應他的天性而各有不同的道標準。每個人裡面的機器也劃分成三個基本部份,三個各自獨立​​的中心。
隨時看看自己,並且自問: “此刻正在工作的是那一種“我”?它是屬於理智中心、情感中心還是運動中心?
你或許會發現和你原來所想像的完全不同,但必定是這三者中的一個。
問:難道沒有連繫人類共通性的絕對道德律則?
答:有,當我們能運用控制諸中心的全部力量時——我們就能道德。但在那之前,只要我們還只能運用一小部分的機能,我們就無法道德。無論做什麼,我們都是機械地行動,而機器是不可能道德的。
問:看起來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局面?
答:完全正確,毫無希望。
問:那我們如何能改變自己?如何能運用我們全部的力量?
答:這是另外一回事。我們之所以軟弱,主要是因為我們沒能力運用意志同時及於三個中心。
問:我們能不能運用意志到其中一個中心?
答:當然,有時我們可以。有時我們甚至還能一時控制其中一個而產生很好的結果。 (他提到一個故事,關於一個囚犯面對一個高而窄小的窗子,他想將一個紙團丟出窗外,傳遞訊息給妻子。 )這是他獲得自由的唯一方法,如果第一次失敗,他將不會有第二次的機會。在那一刻他做到了,他完全控制了他的身體中心,所以他能達成他的目標,否則便永遠做不到。
問:有沒有什麼人已經達到這樣高等的素質水平?
答:不管我說有或沒有都沒什麼意義,如果我說有,你們也無法驗證,而如果我說否,你們也沒有比較聰明。你們沒有必要相信我。我要求你們不要相信任何自己無法驗證的事物。
問:假如我們是完全地機械,那我們將如何控制自己?機器能控制它自己嗎?
答:完全正確——當然不能。我們無法改變自己,我們只能修正自己一點點,但如果透過外來的幫助,我們就能改變。
密意的理念在於人類社會有兩個生活圈:一個是大的外圈,涵蓋所有的人類。還有一個小的內圈,在其核心有一小群負責指導且有所了解的人。單單真正的指導就能改變我們,而它只能來自這個核心。這教學的目標就是幫助我們做好準備來接受那種指導。
我們無法靠自己改變——只能靠外來的幫助。
每一種宗教都指出存有一個共通的知識中心,每一本聖典中都存有知識,但是人們並不想要知道。
問:我們不是已經累積了很多的知識?
答:種類太多了,目前我們的知識是建基於感官認知:像小孩子一樣。假如我們想獲得正確的知識,就必須改變自己。藉由發展素質,我們能發現一種較為高等的意識狀態。知識的改變來源於素質的改變,知識本身什麼也不是。我們必須先有“自我知識”,透過它的幫助,我們將學習如何改變自己——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話。
問:而這改變仍舊必須來自外面?
答:是的,當我們準備好,新的知識就會來臨。
問:透過判斷(judgement)能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情緒?
答:我們機器中的一個中心不能改變另一個中心。舉個例子:在倫敦我很不高興,天氣與氣候弄得我了無生氣而脾氣變得很壞,但在印度我的脾氣很好。於是,判斷力告訴我到印度可以去掉壞脾氣。但我發現,在倫敦我能工作:在熱帶地區則不然,因此,在那裡我又會為別的因素而生氣。
你看,情緒獨立存在,和理智判斷無關,所以你不能以一個中心來改變另一個中心。
問:什麼是較高等的素質狀態?
答:意識有許多不同的狀態:
1 睡覺;在其中我們的內部機器照常運作,只是壓力較低。
2 清醒狀態;像我們現在。
這兩種是一般人所知道的狀態。
3 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是一個人同時察覺到自己和他的機器的時刻。我們通常只能在一瞬間擁有,在那瞬間,你不只察覺你正在做的事情,也察覺到是你自己正在做。你同時看到“我在這裡”中的“我”和“這裡”同時看見“憤怒”和“我”在憤怒。如果你喜歡,可以稱之為“記得自己”(self-remembering)。
現在,當你飽滿地經常察覺到“我”和正在做的事以及是那一個“我”——你就開始對自己有意識。 “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就是第三種意識狀態。

問:是不是人在被動的時候比較容易意識到自己?
答:是的,但那毫無用處。當機器工作時你必須觀察它。還有另一些更高的意識狀態,但現在並沒有談它的必要。唯有處在素質最高狀態的人,才是個完整的人,其它所有的人都只能算是畸零人。所需要的外來幫助將會來自老師或我所跟隨的教學。這觀察自己的起步是:我們不是一個。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我們的機器不由我們控制。
我們不記得自己。假如我說: “我正在讀一本書”,我並不知道“我”正在讀這件事,但當我意識到“我”正在讀,那就是記得自己。
問:結果會不會變得玩世不恭?
答:的確,如果你只是看見你和別人一樣全都是機器,而不做進一步改變,那你就只會玩世不恭,但如果你繼續進一步工作下去,就不會。
問:為什麼?
答:因為你必須做個抉擇,決定——成為全然地機械,或是全然有意識。這是所有秘傳教學所謂的道路分歧點。
問:難道就沒有其他的方法做我想要做的?
答:在英國,沒有,在東方則不然。在東方針對不同的人會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但你必須找到一位老師。單靠你自己,你能決定什麼是你想做的,在你內心中尋找什麼是你最想要的。假如你有能力做到。你就會知道要做什麼。
好好想一想,然後勇往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