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第一個能感受到的東西,就是覺知後的那些結果,故以覺知後的結果當作是「我」其實是個必然的模式,但我們用覺知後的結果(所有的想法、感覺)來定義「我」,恐怕是有點問題的,因為「覺知後的結果」並不能算是「覺知本身」,就像我們吸了空氣再把空氣呼出去,就身體為分界來說,空氣並不是身體,吃了飯消化之後再把它放出去,它也不是身體,若以「覺知」的分界來說,覺知後的結果顯然並不是「我」,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感受,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我,它們只是與「我」作用後的結果罷了!所以那些感受都不是「我」。就這樣搞了大半輩子,原來我們都錯把鳳梨當作蓮霧,司機當成老闆了,這個誤會還真的不小。
所以,當我們閉上眼睛無夢的深睡時,「我」再沒有跟任何其他東西產生「感受」,也就是在沒有所知的任何感受的時候,才會剩下真正的「覺知」,真正的「我」。不過我們之所以一直會將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感受當作是「我」,其實也都是因為我們在無夢的深睡中根本不曾感覺過什麼,也不可能會在思想裡記得任何資料。不過,也是聽說有人在睡覺的時候,可以觀看自己在作夢,可以觀看自己正在無夢的深睡,在這種狀態的「覺知」,應該跟我們一般睡得像死豬的那種「覺知」層級是不一樣的。
實際上,我們永遠找不到真正的我、真正的自己。因為覺知本身是永遠感覺不到自己的,所以無論我們看見、聽到、聞到、嚐到、摸到什麼東西,或者想到、感覺到喜怒哀樂、七情六慾,那些全部都是「我(覺知)」與外物作用後的結果,那裡面根本就沒有「我」。或許清楚或許不瞭解,但事實上,我們活著時不管是內在或外在的所有活動,思維、情緒、感覺、各種行為,都在找尋一個「我」罷了,我們所有希冀獲得的也不過是跟「我」作用後的那些「感受」而已,無論我們做到了什麼目標或作錯了什麼事情,還是失落了什麼感覺,本質上都還是一樣的過程。產生感受的程式只有一套,永遠的重複執行著,除非覺知跳出這個迴圈。
既然都已經找不到「我」,那也就不用白費力氣去找了,既然那些種種感受都只是一些反應的現象,也就不必在意了,就靜靜的感覺這一切現象,就靜靜的觀察這所有的感受,當我們不再刻意捕捉這所有的感受之後,「覺知」才可能有新的發現,有別於感官、情緒、思想的新發現,不過那個新發現,仍然不是「我」。
「覺知」本質不曾改變(如如不動),改變的是(賦能)狀態,當狀態提升後,與其反應的感受結果就跟著改變,簡單的說,當我們爬到十樓時,看到的風景與九樓不同,當爬到一百樓時,就跟十樓的風景大大的不同,不論爬到幾樓,那個爬樓的我,也就是「覺知本質」沒有改變,十樓與一百樓的差異是「覺知狀態」的改變,對於風景的「感受」,當然也截然不同了。在同一層樓產生的「感受」其實產生的過程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需要的其實是,不同樓層的「覺知」,並不是一直在相同樓層的逗留。所以無論產生什麼感受,那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重要的是,米拉桑(皆さん),你現在到幾樓了?
外界刺激*覺知=感受 ,「外界刺激」都是相同的,世界(法界)只有一個,「覺知」不同「感受」就不同,當「覺知」變成可以接收所有「外界刺激」時,「感受」就會變得跟「外界刺激」一樣大,那就是無界限的一體感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