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健全」的系統一定具有一個重要的特質,永續運作,不能永續運作的系統必定存在了某些問題,致使它無法持續運作,若這些問題一直存在,系統就會朝向崩潰與消失。「自然系統」一直存在的原因,因為它可以淘汰不和諧的系統,而保持平衡和諧的永續運作,這就是「自然」。在一個「系統」內含有一些規則,若這些規則和系統外「互相衝突」以及在系統內「消長失衡」,無法產生「回歸原點」的循環,那麼這個系統必定會面臨崩潰瓦解,也就是說,這個系統就被自然淘汰了。現在我們的貨幣制度就是這種回不到原點的系統。
任何有彼此消長特性的系統,會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當不平衡產生,就會有可以到達平衡的動力來達成平衡,換句話說,雖然內部不斷消長,但整體都是平衡的。人們從千百年前因為要跨時間空間的應用各種資源,於是開始創造「貨幣」這種東西,當創造了「貨幣」這種東西,就有了「有錢」跟「沒錢」這兩股勢力的相對劃分,後來因為人們的「貪心」,產生了一種「沒有相對物資,便可無中生有的」貨幣。我們製造這種「無中生有的貨幣」源自於三個規則的設立,一是「政府可以無條件的印製貨幣(向其他機構借款印鈔票)」二是「銀行可以借出不存在的錢(存款準備率)」,三是「錢(本金)可以產生錢(利息)」。因為不斷的產生這種「無中生有」的貨幣,使得貨幣持續的增多,而貨幣並沒有任何「消除」貨幣的規則,所以貨幣本身並不會減少,只能持續增加。持續增加的貨幣並沒有相對增加的物資,所以貨幣可以實際兌換的物資越來越少,不斷的增加產量就是不斷的增加消耗的物資,物資的消耗脫離了自然產生的物資,這個「貨幣系統」就開始剝奪「自然系統」的平衡與和諧。此外,「有錢」與「沒錢」的兩股勢力,也因為金融、政治、社會的制度導向兩極化發展,也就是有錢更有錢,沒錢的更沒錢,所以並沒有在貨幣流動中維持消長間的平衡。所以這個「貨幣系統」對外剝奪了自然的平衡,殘害環境,對內導致貧富差距、極化衝突,沒有「永續循環」及「回歸原點」的特質,這個「貨幣系統」就勢必走向崩潰瓦解的結果。「貨幣」或其他替代物本身都不會產生問題,產生問題的是其中運行的規則是否具備「永續循環」與「回歸原點」的特性。
我們在生活上有形或無形的需求,在目前的經濟活動裡,都與這個「貨幣系統」緊密接合,這使得我們外在的生活充滿了衝突矛盾與混亂、失去和諧秩序。無論是等到這個系統崩潰而後重建規則或者是現在就開始改變規則,也不論是否繼續使用貨幣還是用其他替代的工具,都面臨著一個不可迴避的基本風險,就是人們心中的「貪婪」,只要「貪婪」仍舊存在於我們的「思想」之中,不管出現任何「系統」,都無法使那個「系統」與自然融合,因為「貪心」與其所衍生的高興、快樂、憤怒、沮喪、不安、焦慮、恐懼…始終不是和諧的產物。我們心中的「貪心」其實是我們有關「期待」的各種想法所產生的,因為「實際」與「想像」間的差異而產生的期待,這種期待就是「貪心」的想法或感覺。察覺每個想法與感覺背後的「期待」,能讓「貪心」自然的在我們的「思想」中消失。當我們的「思想」中沒有了「貪心」的想法,和諧的生活就會出現,不論有沒有「貨幣系統」。
�,不論有沒有「貨幣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