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個角落的人們,因著文化的不同,都有各式各樣的節慶,每種節慶的舉行方式以及所牽涉到的人事物也都不一樣,但相同的是,我們的生活中少不了節慶這件事,這件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在過各種節日的時候,總是有個「對象」,無論這個「對象」是某個人事物,是現在的或過去的,這個「對象」的背後總代表著某種象徵意義,可能是欣喜、緬懷、紀念、感傷…,比如說,父母、老師、情人、總統、古聖先賢、革命者、春夏秋冬、歷史事件…面對這些不同節慶中的不同「對象」,我們存在著不同的想法、感覺與情緒。
「節慶」這件事雖然是生活中的普遍現象,但其實這件事發生的底層流動的是我們共同的想法,也就是說,沒有我們「共同的想法」就沒有這些節慶的發生。我們每個人的「想法」形成一個無形的訊息網路,不論我們察覺到了多少想法,所有的想法都在這個無形的網路中不斷的流動,當出現某些事件或訊息引起多數人的「注意」的時候,特定的想法就會被普遍的察覺,然後呈現在可見的輿論中,變成一種實際發生的事實。也就是說,我們表面傳送訊息的媒體,聲音、文字、影像,以及底層無形的腦部運作的「共振能量」網路,這兩種網路合稱為「思想網路」,我們共同的想法就在這「思想網路」裡成形與流傳,「節慶」也是一種在此網路中廣為流傳的訊息。節慶有時會改變為其他的形式甚至消失,其改變或消失的原因是在訊息流動的網路上出現不同於以往的新訊息,這些新訊息使原有的想法改變或消失,這種共同想法的改變或消失,顯現在「節慶」的方式、型態、感受的變遷與消失。
我們若不加思索的隨著流傳在思想網路中的想法來感受認知這些活動,那其實只是受到外在環境訊息的影響所產生的感受,因為這些感受是藉由外界訊息傳至我們腦神經裡,以「注意力」來接收腦神經中流動的訊號而成為感受,這些感受是被訊息所控制的。在我們的感知中存在非腦神經流動訊號而來的訊息,也就是說那也是我們不受控制訊息的「真正來源」,當此「真正來源」的訊息藉由思想網路傳遞出去後,「節慶」的原本想法才開始改變。
需要節慶感受的原因,是我們對於「美好」的一種願望所形成,這種「美好的願望」的想法在「思想網路」中傳遞,當我們感知將「注意力」移到受這種「美好願望」訊息共振的腦神經區域時,我們就獲得這種想法,這種想法若是在「注意力」的能量不斷的誘發下,會導致特定的腦神經區域能量大量消耗,產生不滿足的空虛感,所以我們對於節慶的要求、需求、胃口越來越大,活動一次比一次更大型,刺激一次比一次更強,參加人數一年比一年更多,我們腦神經虛耗所產生的「空虛感」越來越深。
其實我們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浪費大量的物資與動用大批人力造成整個環境失衡的代價,或者藉助提升文化、創造價值、豐富生活的種種目標只為滿足我們難以滿足的空虛感。瞭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期望」都產生在共有的「思想網路」中流動的訊息,察覺這些「期望」就能使空虛感消失,然後我們才能不被這些始終在「思想網路」流動的訊息所挾持,以獲得真實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