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謂的「心靈」在文字上太過模糊,這是事實,所以有關心靈範疇的各種表述,其實也有蠻大差異,所以一用到「心靈」這個字眼,就會開始產生很多既有觀念,在我們感官的實際功能下,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思想在形成時會受到所有訊息的影響,無論我們是否把注意力的焦點放在哪裡,這些所有訊息都會進入思想的範疇內,並成為記憶,也無論我們在「有意識」的經驗上是否能察覺到,其實都在那裡,這種事情其實沒辦法展示給自己以外的個體,使其察覺,也就是說無法透過其他個體的「感官」接收到這種東西,這是人類感官的限制,通常「科學」會稱這種狀況為「無法驗證」,所以使用「心靈」這個文字,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我們都知道「科學」的基石是理論與驗證交錯應用,而心靈只有驗證。科學上所定義的「驗證」這種事情是需透過人們的「感官」來確認,無論是不是使用了「驗證工具」。所以我們能夠在「科學驗證」上得到的,其實最多是人感官所有的範圍。這種「科學驗證」事實上也包含了「科學理論」在其中,因為「科學理論」是我們人「感官」中的「思想中的邏輯」,所以「實用科學」的基石,其實也跟心靈一樣,只有「驗證」這個項目。所以要真的有用,關鍵在於「驗證」這件事情。
但是「心靈」(請恕我暫且使用個詞)上的驗證,其特性並非只有人「感官」所能察覺的部分,「感官」是心靈的工具,感官包含了我們所有的器官,其中也包含「腦部」這個器官,也就是「思想活動」。「心靈」所察覺的部分是包含了透過感官(包括思想一切活動)以及「非感官」所獲得的訊息,這種「非感官」的東西其實不是人們「感官」(包括思想)這種器官能感受到的,所以「心靈驗證」與「科學驗證」的「主體」事實上是不同的對象,也就是說,「心靈驗證」的主體是「非感官」而「科學驗證」的主體是「感官」,在文字相同的表述(驗證)下,有完全不同的內涵。這是根本上的差異。
「感官」造就了我們的某部分的思想,這部分思想讓我們受到「感官」的限制,因為大腦也是一種「感官」的產物。「大腦」既然是「物質感官」那麼他就有運作失常的可能,我們僅運用這部分的思想來處理生活事物,就會有失序的風險。「科學驗證」在這種失序的風險中產生,所以「科學驗證」總是有背離事實的可能,才會需要不斷的改善、修正。我們若只倚靠科學驗證產生的各種制度、觀念、傳統,其實是不理智的,這會讓我們生活陷於高風險的混亂與衝突,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如此。
所以心靈上的驗證與科學上的驗證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也就是說「心靈驗證」不能也不需要用「感官」產生出來的「科學驗證」方式來做「心靈驗證」,因驗證的主體並非是感官,若要用「科學驗證」的方式來驗證「心靈」的存在,事實上都會陷入「無法確定」的困境(量子力學有這樣的相關論述),因為「非感官」的存在無法用「感官」驗證。(愛因斯坦:「科學確定的,其實都不實在,而實在的其實都不確定」)。所以我們無法用感官的範疇(包括文字)來說明「心靈驗證」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實。753951456852
「思想」並非沒有實用價值,事實上,它是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工具,我們要好好的使用他。因為「思想」這種工具,沒有說明書,也沒有師父,每個人都略有不同,又大同小異,這是一個困難點。若我們可以花些時間好好的瞭解這一個我們擁有最強大的工具,瞭解它的功能與限制,就不會造成混亂與衝突,這世界可能會有真正的和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