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競爭的教育

學生要有「競爭力」,國家才有希望,學生進入社會以後,才能跟別人競爭,以後的日子才會更好過,這是無論哪個階段的「教育」都強調競爭重要的原因。此外,各教育相關機構也都依循著「競爭式」的思維來實行「教育」這件事情。

所以從小學,甚至從學齡前幼兒園,就開始了「競爭式」的教育模式,每個同學在學校上課學習各種學科,然後月考、段考、期末考、隨堂考,放學後繼續上補習班學習各種原理、公式、觀念、速記方法、、假日還去學習各種才藝、音樂、美術、書法、舞蹈、外語、、、然後參加各種學習測驗、指定考試、甄試、分發、、一直到高中畢業,甚至到大學畢業,然後進入社會。所以我們在從不間斷的「競爭」中生活了十幾二十年,「競爭力」增加了,我們找到好的出路,然後繼續在工作上「競爭」,競爭勝利的,賺到了很多錢,改善了物質生活,競爭失敗的,每天在苦苦的為生活、生存努力工作,這是競爭下的優勝劣敗必然的結果。


「競爭式」的思維使得我們都陷入了「恐懼」之中,無論得到或失去,我們惶惶終日,深怕別人「更有競爭力」的人來搶奪了既得利益,深怕那些「沒有競爭力」的人來破壞了已經擁有的利益。在恐懼中,試圖保住擁有之物,然後再繼續向外擴張,這就是「貪婪」,所以「競爭」帶給我們的是恐懼與貪婪,這些恐懼與貪婪匯聚成社會的混亂、不安、殘酷與失序。我們敢讓小孩子獨自走路上學、獨自回家嗎?我們敢在人前數鈔票嗎?我們可以不關門嗎?我們可以相信陌生人嗎?
我們的社會從小就將我們訓練成接受競爭的機器,大腦中的所有記憶與反應皆是競爭式的思維模式,競爭的訊息在生活的每一刻瀰漫著,腦神經在外界訊息與個人感知中心的「注意」下,腦神經的「循環結構」就產生並持續的強化,所以只要一接收到任何訊息,就立刻進入努力、勝利、得勝、克服的大腦記憶資料區域中環繞、打轉,這些競爭的相關資料不斷的在腦中迴響,想法此起彼落,難以停止。腦細胞的能量不足「空虛」、「不安」、「貪心」的資料接著被「注意」然後被感覺到。這一些感受都是令人痛苦的。


如果大家都不想、也沒意願增加「競爭力」的話,那學校才能實行真正的「教育」,而不是「考試的教育」,這不就是「教育改革」的目標嗎?所以我們無法一邊增加「競爭力」一邊談「教育改革」,這是兩件衝突互斥的事情。結束了加強「競爭力」這種願望之後,學校跟補習班就不再是填充知識或增加競爭力的地方了,不再填充知識或增加競爭力之後真正的教育才能發生,不再學習競爭、貪婪的教育才有可能出現。

1 則留言:

  1. 競爭源自於恐懼,恐懼源自於貪婪,貪婪源自於過多不必要的需求,所以檢視自己過多不必要被影響被摧眠的需求,應該會是改變的開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