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反應(reactivity)和怨氣(grievances)
通常,怨恨是伴隨著抱怨而來的情緒,但它也可能帶來另一股更強烈的情緒,例如怒氣或是其他形式的苦惱。如此一來,它的能量負荷就會愈來愈高(highly chargedenergetically),抱怨就會變成較為激烈的反應。這是小我用來強化它自己的另一種方法。很多人隨時都在等待下一件讓他們產生情緒反應、讓他們感到苦惱或是煩擾的事,而通常要不了多久他們就會如願以償。 “這真是太過分了,”他們說,“你竟敢……”“我最痛恨這種事了。”他們對苦惱和憤怒上了癮,就像有些人對用藥上癮一樣。經由對周遭事物的激烈反應,他們堅定並且強化了自我感。
一股長存於心的怨恨稱為怨氣(grievance)。心存怨氣就是處於一種長久的“對抗”(against)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怨氣是組成很多人小我主要部分的原因。集體怨氣可以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心靈中長存數百年,並且助長永不止息的暴力循環怨氣是一種與遙遠的過去事件有關的強烈負面情緒,那件過去的事得以持續存在的原因,是因為人們的強迫性思考、不斷地在腦海中重現事情的經過或是大聲地對人述說“某某人對我做了些什麼”,或是“某某人做了什麼對不起我們的事”。怨氣同時也會污染我們生命的其他領域。比方說,當你想到或感覺到怨氣的時候,它的負面情緒能量就會扭曲你對某一件當下正在發生之事的看法,或是影響到你現在對某人說話和行為的方式。一股強烈的怨氣足以污染你生命的絕大部分,而且讓你在小我的掌控下動彈不得。你必須抱持誠實的態度,才能知道你是否還在豢養怨氣,或是生命中是否還有你無法完全原諒的人,也就是所謂的“敵人”。如果是這樣的話,請你在思想和情緒層面去覺察那股怨氣,也就是說,去覺知那個讓怨氣存活的思想,同時,去感受你的身體對這些思想的反應,也就是你的情緒。不要試著放下那股怨氣。試圖去放下、去寬恕,是沒有用的。當你明白怨氣只會加深虛假的自我感、讓小我繼續存活,此外別無他用的時候,寬恕自然會產生。只要看見了,就能釋放。耶穌的教誨中說道:“寬恕你的仇敵。”其實就是去消除人類心智中小我的主要結構。過去的事是無法阻止你在當下保持臨在的。只有你對過去的怨氣能夠阻止你。那麼到底什麼是怨氣呢?它就是舊有思想和情緒的一個負累(baggage)。
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抱怨、挑毛病和過度反應都會加深小我賴以存活的界限感和分離感。這些態度也會藉由另外一種方式強化小我,那就是:給予小我賴以茁壯的優越感。抱怨交通阻塞、政客、貪婪的有錢人或懶惰的失業者,抱怨你的同事、前妻前夫或是其他男男女女,並不會讓你立刻明白抱怨如何能夠帶來優越感。那麼,這個優越感從何而來呢?其實,當你抱怨的時候,你是在暗示你是對的,而你所抱怨或反感的對像或情況是錯的。沒有任何東西比“我是對的”更能強化小我。 “我是對的”就是認同於一種心態——一個觀點、一個意見、一個評斷或一個故事。當然,為了讓你覺得自己是對的,就必須讓他人變成錯的。所以,小我喜歡讓他人是錯的,好讓自己變成對的。換句話說:你必須讓他人錯,才能獲致更強烈的自我感。不僅是針對人,經由抱怨和反應,有時也會讓某種情況變成是錯的,意指:“這種事情是不應該發生的。”“你是對的”將你放置在一個幻想的道德優越感上,優於那個正被你批判和需要的人或是情況。小我渴望的就是這種優越感,而經由它,小我強大了自己。
與幻相抗衡
事實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說:“光速比音速快。”而另一個人抱持相反的說法,那麼,顯然你是對的,而他是錯的。只要觀察閃電比雷聲先到的現象,就可以確認這個事實。所以不但你是對的,而且你確信你是對的。有沒有任何小我摻雜其中呢?也許有,但卻不必然。如果你只是簡單地陳述你以為是真的事實,小我並不會包含在其中,因為在此並沒有認同的問題。認同於什麼呢?認同於心智和一個心理的立場。然而,這種認同很容易就會滲透進來。如果你說:“相信我啦,我確定。”或是:“為什麼你從來不相信我?”那麼小我就已經滲透進來了。它藏身在“我”這個不起眼的字的後面。一個簡單的陳述:“光速比音速快。”即使是千真萬確的,現在卻已經用來服侍那個幻相(小我)了。這個事實已經被那個“我”的虛假感所污染,變成是針對個人的,也成為一種心理的立場。由於有人不相信“我”說的話,那個“我”就感覺被貶低或是被冒犯了。小我覺得每件事情都是衝著它來的。情緒因此而起,防衛性的心理,甚至攻擊性都會出現。你是在防衛真理嗎?不是的,在任何情況下,真理都是不需要防衛的。光,或是聲音,根本就不在意你或者其他人心裡是怎麼想的。你只是在防衛你自己,或者說,你是在防衛那個自我的幻相,一個心智製造的替代品。也許這麼說更正確:這個幻相在防衛它自己。如果如此簡單而直截了當的事實範疇,都會導緻小我的扭曲和幻覺,那麼,更抽象範疇內的意見、觀點和評斷的那些念相,就更容易和自我感混淆了。
小我常常把意見、觀點與事實搞混。尤有甚者,它甚至分不清楚某件事情本身和它對事情的反應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每個小我都是“選擇性認知”和“歪曲理解”的大師。唯有經由覺知,而非思考,才能分辨事實和意見的不同。只有經由覺知你才能認清:在那一頭是境況的本身,而在這一頭是我對它產生的憤怒情緒,然後你才會明白,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處理、看待和交涉這件事情。只有經由覺知,你才能看見某件事情或某個人的全貌,而不會採取一個受限的認知角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